在參加夜市工作坊之前,其實對MIT Media Lab並不算完全陌生,數年前911事件結束後第二週,家姐當時在MIT Energy Lab博士班尚未畢業,我便從倫敦飛到波士頓探訪,在MIT宿舍裡面住了幾天,這所學校就一直給我專門容納瘋狂的天才的印象,校園中處處可見學生惡搞的創意,media lab會有頂尖演奏家、隔壁當時還在興建的怪異長相的CSAIL大樓、達賴喇嘛的演講、學費破萬元時辦公室外牆被學生一夜之內塗上的美金塗鴉等等….,創意也要有環境支持,校園的確是個好地方。之後在雅虎奇摩工作的期間,正值公司組織變革,開始引進ID(Interactive Designer)、UED(User Experience Designer)和UER (User Experience Research)的專業,我所規劃的音樂下載服務也變成率先實驗這樣新的專業製作流程的服務,而Media Lab或隔壁的CSAIL也常會被同事所提及,也多多少少知道這個lab找了很多不同專業的人才。
因此抱著再變成一次學生,到台中參加這樣一個由media lab主辦的工作坊,將自己掏空跟學生相處,由於工作坊分成述、遊、動、唱四個主題,雖然我都有興趣,由於先前在中華電信舉辦的營隊中便熟識了唱組的三位 MIT同學講師,便順理成章加入唱組。頭一天的presentation內容,大致在先前於中華電信舉辦的營隊當中聽過,其中比較印象深刻的像是 Francis Lam 用圖形化的方式來表示日常生活中的數據,如電子郵件信箱中信件關鍵字和群組的關係,還有維基百科中議題被更新修改的變化,都可以用圖形化的關係表現出來;
還有李務熙同學的小畫家作曲軟體,用在OLPC計畫中,讓我想起我老婆在台安醫院表達性藝術治療中心中工作,大部分的治療對象是自閉症的小孩,美術、音樂、舞蹈、戲劇這些藝術專業的感受性對他們幫助很大,跟務熙討論的結果,其實他也有參與過自閉症兒童相關的計畫。
另一個有興趣的計畫同樣是務熙做的,將flickr照片和tag的關係,用圖形化的方式表示一群群之間的關係,並且像星雲一般地互相連結在一起,本來是可以用來幫助認知表情/情緒和語言,但用在音樂服務的社群上,將一張張的flickr照片置換成音樂專輯封面,絕對是非常完美的使用者介面。很可惜因為開車幫同學買材料而錯過了Media Lab的知名教授Chris Csikszentmihályi (http://www.media.mit.edu/people/bio_csik.html)精采的演講,不然絕對是值回票價的。
接下來的第二天大至上以分組討論的形式進行,我不了解其他組在做什麼,但是看到隔壁動組有來自芬蘭的德籍 nokia資深工程師Jurgen Scheible上課,好像在開程式語言補習班一般,不斷的上課,並且在一天內做出作品寫好程式。相較之下唱組花了一些時間在探討聲音的意義,給了很多腦力激盪的機會,來自資工、電機、建築、設計、行銷、企管、音樂等…背景不同的學生互相討論,務熙、之瑜和來自香港的愛王力宏Anna三個組長都是音樂專業的高手,還有Connor和另一位外籍講師的加入,大家學習了Max/MSP&Jitter這組在互動藝術常使用到的音樂/多媒體處理軟體,以類似工程圖的介面,提供了電腦裡面多媒體素材、包含影像跟音樂和人互動銜接的介面,有興趣的可以到http://home.guestbook.com.tw/b2/index.php?mforum=cwcheng 這個論壇上有很多中文資源,或是直接到這裡下載使用http://www.cycling74.com/ ,PC和MAC皆可用。這樣的軟體處理了很多冰冷的電腦機器和人溝通的問題,可以讓你感覺科技絕對不是冷冰冰的,藝術也不是高不可攀的,這些都可以讓你自由操作的。不過工程背景,會點程式語言的基礎還是必要的,不然就得花點時間入手。
接下來將討論收斂後分成了幾個小組完成了一些作品,因為其實只有不到一天的時間製作,所以跟發想時的想法多少有點差距,不過也有完成度還不錯的作品,我在此只簡單介紹唱組的幾個作品:
1. 搖搖樂:本來的發想是聲音可不可以像夜市裡的珍珠奶茶一樣放進搖搖杯裡混合,假設一個聲音代表一個味道,搖出來聽到的聲音跟味道有沒關連,所以組員用wii搖桿當成搖動控制的介面,跟 Max/MSP&Jitter互動,我弄了幾十組的樂器、聲音和節奏供混合,最後雖然只做到搖動時讓聲音速度改變,而沒有切割重組,但是一天內學會程式和完成已經很了不起了。
2. 聲影:發想是跳舞時人會隨著音樂改變身體的律動,但音樂能不能跟著身體的律動而做改變呢?這組找了布幕將人的身影投射在布幕上,便成為只有黑白反差極大的剪影,用webcam拍攝後進電腦,在向量上黑白色塊的移動便會變成數值,再跟Max/MSP&Jitter串起來便可以改變音樂的節奏,而音樂也是念台大每天練琴的學員在現場彈奏錄製進去的馬莉兄弟,這組的完成度很高,甚至連國美館的清潔人員影進去玩的很高興。
3. 聲音的河流/卡到音:發想的概念是平常在我們週遭的聲音都是一閃即逝,像是河流流過一樣,但能不能把他留住呢?這聲音可能是一段演講、一首詩、蟲鳴鳥叫。同樣的以wii搖桿模擬一張網子,用不同的角度跟Max/MSP&Jitter互動,做成把聲音捕捉住的效果。
4. 夜市叢林:發想是如何在數位環境複製夜市中擁擠和吵雜的聲音,最後用15組三十顆喇叭,佈置成一個隧道,用Max/MSP&Jitter串起來讓不同的音源在三十顆喇叭間發聲,不斷 delay/loop,還在隧道內裝置麥克風,讓使用者在裡面發出的聲音可以在整個空間不斷地出現。
跟學生在一起做沒有業績壓力的事,其實是很好的經驗,就像另一位中華電信同事在結束時所講的,他是生硬的電信科技人,他從來沒想過科技和藝術甚至生活可以如此結合,雖然我以往在唱片圈或是在網路公司都是極端自由的工作環境,但也很少有機會能夠全神地去玩弄科技和藝術的結合,並且跟不同背景的年輕人合作。
結束後的林強表演,老婆特地從台北趕下來想跟林強談劇場的合作,雖然跟林強認識十幾年,但是林強每次的表演,我都還是非常感動,這次林強以電腦混音配上現場多媒體視覺VJ再加上一把即興的吉他JAM,玩的很開心。
值得一提的是MIT的教授Chris看到林強他們在架器材試音,就在旁一直探頭探腦,最後就把電腦搬進來插上去mixer,硬是要露兩手DJ,在林強表演前,放到大家去吃飯休息,這些骨子裡是藝術家的人,有表演的機會是不會放過的。
四天的活動其實很緊湊也很硬,每天我都忙到晚上十一二點,還主動開車送大家回旅館或去車站坐車,回到旅館也就癱了。但對我而言活動一直延續到回台北後一週,從國外來的新加坡人、香港人唱組朋友,對台灣的indie music有興趣,帶他們去看張懸、熊寶貝、旺福、甜梅號、tizzybac、echo….,又到我開的bar裡面聊天、逛誠品音樂…到處拜訪這些獨立音樂圈朋友,.其實台灣的獨立音樂在華人圈裡面真的是人人稱讚,很值得驕傲的呢。
某夜帶他們到處走,拍的照片在此:http://www.flickr.com/photos/kingkiang/sets/72157601784538763/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2 comments:
阿,我都忙忘了!!!看到jackie的msn暱稱也沒想起來!!!
完全錯過edward和francis這趟有來!
還好可以看你這篇先回味一下!
你是說你沒有參加嗎?你跟他們都認識啊?
Post a Comment